南京林业大学举办耕读思政课,“银青”结对共读自然之书

“新疆是银青个好地方,天宽地阔多宝藏,南京牧歌悠扬牛羊壮,林业百花争艳吐芬芳……”悠扬的大学对共读自歌声飞过高山峡谷,越过江河湖海,举办从祖国西南边疆传至南林校园。耕读

春光美如斯,思政书正是课结读书时。近日,银青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、南京水土保持学院举办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林业耕读思政课,邀请学校林学专业1962届7位支边校友周蜀生、大学对共读自陆德兴、举办严文瑛、耕读宋永芳、思政书蔡云儿、叶年山、宋芬郁组成“银发导师团”,与“碧水青山”耕读坊的青年学子面对面,畅谈那些关于青春、关于使命、关于奋斗的故事。

“那时的我们,正如你们这般年轻。”周蜀生是原安徽省林业厅党组书记、厅长。1962年,从南京林学院(南京林业大学前身)毕业后,他自愿报名前往新疆参与祖国西部建设。“那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。”怀着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和赞美,对青春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毅力和决心,周蜀生将自己在新疆原始森林勘测过程中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,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,并在离休后整理出版了《盛开的雪莲花:新疆原始森林勘察日记》一书。60多年过去了,昔日青葱少年,今已两鬓沧桑。可当周老用温和而有力的声音,再次读起书中那些质朴平常的文字,依然能够感受到热血沸腾、豪情万丈。

“我们也没有什么宏大的愿望,只是觉得自己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,在这关键时刻,应该响应祖国的召唤,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工作。”宋芳郁老师回忆起当年在乙号楼202教室里埋头苦读,临行前在校园的花丛里悄悄埋下一颗石头,登山中山码头最后一次眺望对岸的南京城……点点滴滴如昨日般清晰重现,令在场的青年学子无不动容。

“那时的条件是真的很艰苦,喝水要靠手挖。好不容易挖出来的水,大家还舍不得喝,总想着节省一点,留给有需要的同伴应急。”严文瑛老师说到此处,眼眶微微泛红。一旁的蔡云儿老师也感慨道:“那时的支边青年大多都是这样,彼此之间就像没有血缘的亲兄弟姐妹,守望相助、共克时艰。”

听着老校友们对支边岁月的深情描述,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更像是翻阅一本人生的参考书。林草学院新疆籍学生唐宇玫激动地说:“谢谢所有和周老他们一样,几十年来投身祖国西部边疆建设的人们,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,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才让我的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”“碧水青山”耕读坊学生代表徐峥,在读完《盛开的雪莲花——新疆原始森林勘察日记》一书后感慨万千。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,来自五湖四海的年青人汇聚在一起,用青春滋养着雪域高原上一朵朵盛开的雪莲花,为祖国边疆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”座谈会上,同学们自发向“银发导师团”的老校友们送上鲜花,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上写满敬仰,那是他们坚定投身祖国建设,成长为可堪大用、能担大任的新时代南林青年的信心与决心。

“读书要读‘有字’之书,更要善读‘无字’之书。”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刘中亮在会上谈到,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,利用课余时间多多深入自然、深入社会、感知中国,在实践中读好“无字之书”,理应成为成长的必修课。他勉励同学们追随前辈们扎根大地的坚定步伐,到西部去,到基层去,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,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奋斗成就有价值的人生。

据悉,“碧水青山”耕读坊是南林图书馆“林韵书香”2024年读书节活动的一部分,面向全校师生,聚焦中国传统山水文学、当代生态美学、林业史和名人传记等方面书籍,开展“绿色悦读”系列活动。通过阅读涵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气、道德骨气、胸怀志气,激发他们积极投身科技报国的使命意识,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。

通讯员  凌德喜  杨凌霄
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

摄影  黄奕宁  朱静云  宋子轩


校对 王菲